香港死亡情況有幾嚴重?數據Nerd拋磚引玉的分析

Kaykku
Mar 12, 2022

--

香港疫情渡過了數個月的風平浪靜後,碰上 Omicron 大爆發,自2月9日出現首兩宗久違的死亡個案後,截止3月10日,短短29日內就新增了2,935人死亡,總死亡人數達3,150人。為判斷香港今波疫情有幾慘烈,各大傳媒紛紛找來不同數據,與其他國家的情況比較。

3月8日的明愛醫院。中通社

數個傳媒直接引用了 Our World in Data 網站的七天移動平均數(7-day rolling average ,由即日起過去七天每百萬人口的死亡人數),發現香港最新每百萬人口就有高達25–30人死亡,遠遠高過不少發達國家好幾倍,甚至是全球榜首。不過此計算有個嚴重缺憾,因名單內不少歐美國家的 Omicron 疫情較香港早爆發,現已渡過爆發高峰,處於下坡甚至到達谷底平穩期,所以最新的死亡數字一定較正處於疫情頂峰的香港低得多。

另一方面,亦有傳媒嘗試將香港1月起的確診死亡率(死亡人數/確診人數),與日本、南韓和新加坡等數個大約同在1月起爆發 Omicron的東/南亞國家比較,香港第五波的確診死亡率(0.27%)同樣高出南韓和新加坡數倍。不過此計法必須先假設各國的檢測能力相約,走漏的隱藏感染者比例相同,因此未必準確。

到底香港應對 Omicron 疫情的表現,該如何公平地與其他國家比較?以下嘗試用自己方法分析。

首先應為各國的 Omicron 疫情訂下一個相對公平的起始日子。我將各地疫情的 Day 1,定為當地兩星期確診個案上升率(Confirmed Cases Biweekly Change)首個高過 100% 的日子。若每兩個星期的確診數字出現倍數增長,通常都意味著一個大爆發即將來臨。

以新加坡為例,當地在Omicron疫情中,於1月11日首次出現兩星期確診個案上升高過 100%。今次的研究範圍則定為1月11日至2月21日,共42日。

香港今波疫情首個出現兩星期確診個案上升率高過 100% 的日子是 1月27日,截至我開始動筆的日子(3月9日)歷經 42日。以下是各國(名單主要跟香港01,再加數個我有興趣的國家)在 Omicron 疫情中,首6週(因疫情遲於香港爆發,新西蘭的數據只有五週)的每百萬人口死亡人數:

從上圖可見,香港在這18個國家中,死亡率依然是名列前矛,每百萬人有高達 352人死亡,高美國3成、高英國超過一倍、高加拿大兩倍、高澳洲4.4倍、高南韓5倍,甚至是新加坡的近17倍、日本的近29倍、新西蘭首35日的150倍。

到底香港今波疫情的表現為何如此差?以上數據無法得出任何啟示,但香港跟其他國家的一個明顯差異,肯定是老年人的疫苗接種率。

香港現時 60歲以上人口完成兩針接種的比率約 64%,但其他國家的老年人疫苗接種率均為 8成以上(除部分國家因語言問題無法找到任何數據)。而且接種率越高效果越明顯,除加拿大,澳洲、南韓、新加坡、日本和新西蘭這五個老年人疫苗接種率高於93%的國家,在新一波疫情中的首六週,都成功將每百萬人口的死亡數字控制在70人以下。

香港前日(10日)有高達281人死亡,昨日雖然稍為回落,但肯定最差的尚未來臨。根據以上國家的數據,死亡人數高峰平均較確診個案高峰延遲14日出現。若以七天移動平均確診數推算,香港的確診個案高峰發生在3月4日,估計死亡人數高峰要到3月18日前後出現,確診個案回落並不表示可鬆一口氣。

近日,港大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講座教授劉宇隆回應有傳媒以最近7日的每百萬人口死亡數目比較死亡率時,認為有關計算方法以偏概全,應將時間拉闊、看更宏觀的情况。我大致同意他的說法。不過,若將時間拉闊,其他國家的死亡數字有何發展?

在以上國家中,除了奧地利、南韓和新西蘭,其他的死亡人數高峰已經出現,不少更處於下坡期。若將它們的數據由 Omicron疫情起始日(兩星期確診個案上升率高過 100%)拉闊至3月9日,亦只得美國(70日內,每百萬人口死461人)和俄羅斯(45日內,每百萬人口死403人)的死亡數字超越香港(42日內,每百萬人口死352人),顯示香港疫情的劣勢實在嚴重。

當然,若將時間軌拉到最闊, 2020年初武漢肺炎出現之時,香港的整體表現算不上差。以秘魯為例,在整個COVID-19疫情內,每百萬人口有高達6,333人死亡,屬全球之冠,而美國每百萬人口則有2,895人死亡,俄羅斯每百萬人口有2,045人死亡。醫管局前行政總裁梁栢賢評論香港疫情時曾表示,本港以往未出現過類似規模的爆發,相反其他國家的高危群組在前幾波疫情中可能已先染疫、死亡,故今波疫情的死亡數字較香港低。

不過,在Omicron疫情前較平穩的狀態並非香港獨有。去年12月中,香港每百萬人口約有 28 人死亡,當時每百萬人口死亡數字同樣低於100人的國家包括有新西蘭(9人)、澳洲(84人)和南韓(94人),但現時香港的死亡數字已拋離這些國家。

香港處理今波疫情的表現差勁,絕非虛話。固然老年人疫苗接種率低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但絕不能單單歸咎於市民「唔聽話」、「誤信流言」。

今日明報整理有關資料,顯示早在2月已出現院舍外展注射醫生人手不足,導致數以千計願意打針的長者遲遲未能成功接種的情況,要「人等針」。固然,人手不一定能在短時間內擠出來,但政府在數個月的平穩期中始終未有努力針對院舍長者接種低此一明顯問題作出對策,到疫症再來時已為時已晚,人禍莫過於此。

--

--

Kaykku

A Cell Biology background journalist with Apple Daily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