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再見特刊-小報定大報 賣共鳴始終如一

Kaykku
Jun 25, 2021

--

官媒日前推出特刊,聲稱要數「毒果劣行」,若它們有讀《蘋果掉下來》一書大概易寫得多,單單附錄就記載了56單違反「淫褻條例」的案例,以及30多頁涉嫌侵犯私隱的事件。但該書作者,中大新聞及傳播系講師梁麗娟指出,若無《蘋果》的革新和衝擊,香港報業很可能早已步入絕境,而《蘋果》已今時不同往日,摒棄不少小報元素。近20年元老、傳媒人李月華則認為,《蘋果》26年來一直不變,依舊「賣共鳴」,與人民站在同一陣線。

記者 關冠麒

人們常說近幾年是紙媒寒冬。但時間倒帶到90年代初,當時香港報業也是死氣沉沉。梁麗娟表示,那時報章以文字為主要載體,圖片極少;報章讀者層老化,人數逐年下降。單單由1993至《蘋果》創刊前的1995年,全港讀報人數已下跌一成,龍頭《東方日報》更一口氣蒸發了15萬讀者,其時報紙已被形容為夕陽行業。

《蘋果》的誕生,一石擊起千重浪。梁麗娟指出,《蘋果》將新聞圖像化、娛樂化,又起用狗仔隊、報料熱線等方式發掘新聞,做法在香港幾無先例,令不會讀報的年輕人重新有睇報紙的習慣,其他同行也在競爭中變得「蘋果化」,最終《蘋果》的出現反而「造大咗個餅」,令捱得過競爭的傳媒得益,減慢整個行業的衰退。

《蘋果》的衝擊性同時惹來批評,「腥色煽」的內容雖然迎合讀者的觀能需要和話題性,但也挑戰著社會保守的道德價值觀。李月華在1997年加入《蘋果》前在《明報》工作,她記得,當時不少行家都對《蘋果》迎合市場的辦報方式嗤之以鼻,覺得記者的新聞判斷大於一切,不理普羅大眾的想法,「記者做得耐有一種虛榮。覺得自己叻過人、叻過啲讀者。越做得耐越會有咁嘅感覺,『我幫個社會、我畀啲嘢畀讀者』」。

同行的批評不絕於耳,但《蘋果》繼續如日中天,李月華決定入內一探究竟:「係咪買《蘋果》嘅人低格啲?買其他就格調高啲?」

那時的《蘋果》確實在不同環節貫徹市場主導的理念。除了全港首創、老生常談的讀者會,更明顯的例子是2001年之時,《蘋果》曾接受壓力團體的意見,一度刪除風月版和嫖妓指南,但及後卻因收到大量讀者反饋,短短三個月後重推,甚至反增加版數。

李月華進入《蘋果》後,充分感受到《蘋果》的成功之處絕非止於「腥色煽」。由《明》跳到《蘋》,資源的差距極大,充足資源所帶來的爆炸力也令她大開眼界。最深刻一例要數1998年7月5日啟德機場關閉。李月華那時早意識到啟德機場的重要性,遂向時任總編葉一堅建議提早計劃版面,但堅哥當時只回應一句「冇感覺」。

李記得,堅哥「有感覺」時已是下午4時許,但最後一班能在有日光的情況下拍攝的客機則在6時降落。堅哥還下令要用跨版的飛機降落作明日頭版,但各報的攝影師早已預先到最佳拍攝位置霸位,負責的攝記並沒有帶備拍攝跨版相的相應器材上山,「120嘅底片、相機,即刻要飛人飛車上山畀攝影同事」。

最終翌日的啟德機場報道足足寫了12版紙,跨版的降落相亦如堅哥所願登在頭版,「個個讀者一睇,哇,個個都要嚟拿住喺手留念,啲行家都無話可說,好震撼」。

後來李月華2003年初帶著《蘋果》的一貫風格和爆炸性到台灣辦台《蘋》。在不被睇好的情況下還是「長驅直入」,「蘋果化」植根到對岸。

《蘋果掉下來》著於2005年《蘋果》十週年之時。梁麗娟認為,今天《蘋果》的風格已跟當時有段距離,最重要的轉捩點正正在2003年反23條一役。

據她觀察,此前的《蘋果》並非如此政治化,頂多是政治經濟化,將港人對回歸的迷茫情緒轉化為商機。但在反23條運動後,梁麗娟形容,奉行市場的《蘋果》轉為「鼓動式新聞」(advocacy journalism),印海報、呼籲市民發聲上街,獲得空前的反應,令港人有被賦權的感覺,更主動捍衛自己的權益。自此《蘋果》的「腥色煽」也逐步減少。

另一方面,《蘋果》也面對不少現實限制。梁麗娟指出,《蘋果》頭版不少吸引眼球的相片,全賴當時突發組對警方的通訊「勾線」,令佈滿各區的人手早於警察到場所得,但後來器材改變,無法勾線,突發新聞難成主打。以往狗仔隊跟蹤名人的報道因為多單法庭案例而有所收斂。風月版也最終於2012年真正結束。當「腥色煽」無以維繼,《蘋果》就以調查性報道作主打,揭發不少重要的社會醜聞、公職人員濫權。

轉型後,《蘋果》在市民心中的形像亦有所改變。根據中大「市民對傳媒公信力調查」,《蘋果》的公信力由2000年初與兩大左報鬥包尾,後來慢慢回升,自2014年起,更成為唯一一份公信力持續上升的報章。

但在李月華心目中,《蘋果》的本質一直未變。《蘋果》進軍台灣後,初時也有人質疑,為何港《蘋》日日鋤政府、鋤大陸,在台卻沒有對藍、綠陣營有偏好。她記得老闆指出,台已有民主選舉,縱使仍有問題、有貪污,但政府永遠是人民自己的選擇,「而香港係冇呢樣嘢呀嘛,所以作為報紙你咪要拿起呢樣嘢去監督個政府囉,所以點解香港鬧政府鬧到好勁囉」。

「我最記得肥佬參與報紙時話:『我哋頭版賣咩呀?賣共鳴。』」李月華憶述:「你寫嘅嘢讀者冇共鳴、冇echo,你就係脫離咗佢,咁樣唔係呢個機構要做嘅嘢。」由市場主導,到後來在各個社會運動中《蘋果》飾演的角色,其實不離其宗,《蘋果》始終站在人民一方。

《蘋果》今天真的「掉下來」,梁麗娟認為要蓋棺定論仍為時尚早,但其歷史定位將難以取代,對港人的影響亦會長存,「《蘋果》係cultivate咗一種情緒、一種loyalty,呢啲好難轉移到去第二度。我覺得種子係會植根咗喺人嘅心裡面,對媒界嘅要求、對新聞嘅質素、對價值嘅堅持、對社會嘅參與……呢啲係好難短時間轉變,或者因為冇咗一張報紙,啲人就會收聲、做順民、不理世事,我覺得係唔會囉,嗰種精神依然喺度」。

原刊於2021年6月24日《蘋果日報》特刊

--

--

Kaykku

A Cell Biology background journalist with Apple Daily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