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週刊:滅聲行動升級 中聯辦違憲壟斷出版市場

Kaykku
12 min readJul 18, 2021

--

書展期間,該重讀這篇

原刊於 2015 年 4 月 9 日《壹週刊 》

撰文:陳凱敏、林浚源、陳意琪

今年是《基本法》頒布二十五周年,這本特區小憲法原本肩負着保障港人自由的 承諾,但回歸後中央伸到香港的魔爪愈來愈放肆,帶頭的,正是中央駐港最高機 構中聯辦。本刊取得大陸工商局文件,證實中聯辦透過一間大陸神秘空殼公司, 迂迴持有及經營香港最大出版及零售書商聯合出版集團;又實益擁有《文匯報》、 《大公報》、《香港商報》,去年更悄悄成立「橙新聞」,染指網絡媒體。

聯合出版集團每年營業額高達五十億港元,市民走入三聯書店、中華書局及商務印書 館買一本書、一本記事簿、一支原子筆,原來已直接進貢中聯辦。壟斷八成市場 的結果,就是中聯辦假借市場機制,操控及拑制本港出版及傳媒,影響意識形態。 前基本法草委李柱銘質疑,中聯辦營運書店及出版事業,違反《基本法》第二十 二條,即中央政府各部門不得干預本港事務。

回歸十八年後,這是首次有證據踢 爆,中聯辦實益經營本港巨企。隨着梁振英自甘淪為西環的政治附庸,有錢又有權的中聯辦,近年大力擴張,轄下部門已達二十四個,累積掃入五百個住宅單位 作宿舍。

本刊就以上問題向中聯辦、政府、聯合出版查詢,至截稿未獲回應。

雖然《基本法》白紙黑字講明,港人享有出版及言論自由,但各項自由明顯正在 收窄,港獨及撐佔中書籍首當其衝成為犧牲品。上月起,相繼傳出三聯書店、中 華書局、商務印書館的母公司聯合出版集團下達指令,所有屬撐佔中陣營的書 籍,包括一群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畢業生所著的《被時代選中的我們》,資深傳 媒人區家麟撰寫的暢銷書《傘聚》等均收起不賣。

由於聯合旗下子公司包攬出版、 印刷、發行以至零售整條產業鏈,壟斷本地逾八成市場,「收書令」成為審查雨 傘書籍、封殺出版自由的政治工具。雖然一般人一直以為聯合出版為中資民間機 構,但股東身份及股權分配一直是個謎,外間只認為聯合願意配合北京旨意。

廣州母公司位處軍區
不過本刊仔細追查,發現聯合出版的背景殊不簡單。根據公司註冊資料,該公司 由一家香港公司「新文化事業(香港)發展」全資擁有,新文化則由一家神秘大 陸公司「廣東新文化事業發展」持有。

本刊依照資料到「廣東新文化」位於廣州 的辦公室查證,該物業位處先烈中路黃花崗地鐵站附近,但 Google、百度以至騰 訊地圖,均無法顯示該區的街景或衞星圖片。記者到達現場後才知道,該地段位 處軍事區,附近道路全列為軍事通道。

記者沿路探查,辦公室對面是守衞森嚴的 軍事區入口,門前掛上「八一」軍徽,更有解放軍人員駐守,記者在附近稍為駐 足張望即被驅趕。辦公室旁邊則是「廣州軍區空軍第一招待所」,氣氛明顯較大 街緊張。

根據小巷門牌,記者終找到廣東新文化辦公室所在建築物,但該處不是 商業大廈,而是一座七層高的舊式住宅,門外沒有廣東新文化的門牌或信箱,記 者向附近居民確認地址無誤後,始得悉掌控香港出版王國的總部,竟是該幢大廈 地下一個破舊房間。

總部是老幹部活動室
從窗外觀看,該房間僅三百平方呎,鐵門旁掛着白底紅字「老幹部活動室」門牌, 所有窗戶都被封住,門外多個木信箱陳舊破爛。住在此舊宅的中年婦人表示,從 未聽過這裡有辦公室或出版公司:「一○一(門牌號碼)係從來無人,亦都無公 司,我唔知係咪有人點錯你嚟啦。」

聯合出版的神秘山寨總部設於軍事區並非偶 然。本刊取得大陸工商局的詳細公司註冊記錄,揭露這間「廣東新文化」公司, 背後單一股東是「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註冊資本是二 千萬元人民幣,業務範疇屬「戰略管理」,毋須像其他私人公司進行年檢。

經營 範圍一欄寫得更露骨,列明公司「管理在香港的新聞文化事業、物業管理……等 辦屬企業的國有股份」。文件又揭示該公司早於九○年成立,董事長黃榮標與前 中聯辦轄下廣東聯絡部主任同名同姓,另一董事吳建芳則相信是《文匯報》前副 總經理。

擁三大左報涉足網媒
中聯辦以迂迴手法,透過大陸空殼公司控制本地出版巨企之餘,記者翻查本港三 大左報《文匯報》、《大公報》及《香港商報》的登記文件,前兩者大股東均為 「廣東新文化」,後者則只佔小量股份。股權結構與聯合出版大同小異,均由中 聯辦透過數層公司持有九成九股份,報社及出版集團的話事人只象徵性每人獲分 配一股公司股份。

調查過程中,記者無意中發現中聯辦原來悄悄染指網絡媒體。 去年雨傘革命後,網媒及社交媒體從發布消息到動員參與,對運動均起關鍵作 用。中聯辦去年即鬼祟地經廣東新文化、聯合出版等五層公司,創辦網媒「橙新 聞」。

有別於一般網媒,橙新聞除轉載網上或傳媒的時事、經濟、娛樂新聞,亦 有自家製作新聞及短片,更邀得立法會主席曾鈺成、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等建制 派專訪,前港區人大代表吳康民、幫港出聲召集人鄭赤琰則負責撰寫專欄。

網站 又開發手機應用程式(apps),明顯較一般網媒「揼本」,但應用程式下載次數 僅逾一百次。消息人士透露,橙新聞仍在「埋班」,現時處於試業階段,未來將 展開宣傳攻勢。該網站現正刊登多段招聘廣告,一口氣招攬副新聞總監、編輯、 網站設計、開發、推廣等七個職位,證明財力雄厚。

中聯辦多年暗暗苦心經營, 以空殼公司操控本地出版及傳媒企業,其中尤以聯合出版集團規模最大,影響力 最廣。集團旗下有三聯、中華、商務、新雅、萬里等三十個出版品牌,全資擁有 逾五十家書店,業務遍及大陸、澳門、美、加、星、馬。版圖除覆蓋書籍產業鏈, 連拍賣書畫、唱片甚至物業投資亦有涉足,單是旗下兩間專門負責物業投資及租 賃的公司,已持有近廿四億工商物業,包括中環中商大廈全幢業權。

市民每年進貢五十億
由於聯合出版沒有上市,集團亦絕少披露股東以及賬目資料,對上一次公開提及 業務收入,已是○七年集團舉行春茗的新聞稿,透露○六年度收入高達三十九億 港元,集團其後只是偶爾披露業務增長的百分比,依此推算,一○年業務收入已 高達四十八億。

資深出版商、次文化堂社長彭志銘對中聯辦透過私人公司全資擁 有聯合出版感憤慨,他透露該集團旗下品牌已壟斷本地逾八成書本出版及零售市 場,中小型書店多已被迫遷到偏僻地區或樓上店鋪營運。

彭志銘憶述,中聯辦過 往對爭議書籍仍採取較寬鬆的態度,各書店店長均可自由入貨,即使冷門書籍都 會「入一兩本看門口」。但五年前情況急轉直下,入貨及調度書籍的權力收歸集 團中央,「最明顯係四五年前我哋突然收到消息,香港出版業都知道聯合集團發 行嗰邊嘅物流公司最上層,有幾個(大陸)人入咗公司,負責審閱邊啲書可以發 (行)、點樣發、發去邊啲書店,發幾多數量等等。」該段時間正是年輕人反高 鐵情緒高漲之時,本土意識抬頭,中聯辦明顯借操控出版市場,壓制反港府、反 中共的思潮。

隨着梁振英及張曉明上場並採取政治鬥爭路線,聯合出版對出版尺 度亦愈收愈緊。記者上週巡視集團旗下書店,發現元朗的三聯旗艦店「文化生活 薈」,當眼處擺放了多本集團旗下品牌出版的《佔中透視》、《香港「佔中」揭 秘》等反佔中書籍,撐佔中作者撰寫的《傘聚》及《每一把傘》卻不見影蹤。記 者向職員查詢,對方即打開書櫃搜尋,但並無發現,再經公司電腦系統查證後, 表明兩書全線門市缺貨。其餘位於中央圖書館的中華書局,銅鑼灣的商務印書館 旗艦店均有相同情況。

「佢係有生意都唔做,區家麟嗰本《傘聚》賣到萬幾本, 佢可以一本都唔賣,佢唔係志在賺錢。」彭志銘又怒轟,集團透過旗下出版品牌, 以反佔中書海打擊敵對陣營,透過控制市場為黨服務,拑制出版自由。「第一係 俾阿公睇,(以示)對面喺市場有十幾本書,我哋會有幾十本。第二,呢啲真真 假假放晒出嚟,好多人唔知道,買咗,就以為『哦原來雨傘人咁差』,咁係做一 個對抗性的工作。」

出版業巨獸入侵大學
為進一步落實中央對年輕人進行思想教育的指令,聯合出版近年銳意打入年輕人 市場,在元朗市中心開設四層高的三聯元朗文化生活薈,仿效台灣誠品書店,集 書店、時尚產品店、咖啡館、展覽館於一身。集團又以商務印書館名義,近年成 功打入大學市場,書店進駐中大、科大、理大及城大校園,篩選大學生接觸的書 籍。早前有中大學生投訴校內商務沒有出售《被時代選中的我們》,卻出售多本 反佔中書,公開要求書店勿政治篩選;中大校友更向校長沈祖堯發出公開信,要 求檢討中大的書店政策。

曾參與抗議禁書活動的中大學生會外務秘書陳旻羲認 為,中大校園的商務走商業化路線,變相減低學生接觸政治敏感書籍的機會,「外 面商務賣嘅堪輿書,大學商務都入咗大量……我覺得大學書店應該同外面書店唔 同,有多啲唔同類型、內容嘅書,但而家大學商務同外面嘅無乜分別。」他知悉 商務具中聯辦背景後,直言會提出以此作為書店續約的考慮因素:「大學書店就 快續約,應該今年內就會決定,希望可以引起同學關注。」

百年老店具政治任務
中共透過操控傳媒及書店,作統戰及意識形態工作,其實有跡可尋。表面上,聯 合出版在港成立只有二十七年,但集團旗下三聯、中華及商務都有過百年歷史, 與共產黨關係千絲萬縷。

翻查聯合出版集團名譽董事長藍真的悼文集《憶藍真先 生》以及多份歷史資料,當年國共內戰,左翼書店包括中共元老鄒韜奮創辦的「生 活書店」、「讀書出版社」和「新知書店」,無法於大陸立足,遂轉而來港復業, 三間書店一九四八年合併成三聯書店,連同當時左翼開設的「新民主出版社」中 資書店,香港的中資出版事業自此起步。

六十年代初,大陸歷史最悠久的中華書 局及商務印書館相繼來港設立分店,至八十年代《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後,這批 中資書店開始架構重組,各中資書店及中共喉舌傳媒機構紛紛於八八年合組成聯 合出版集團。根據公司註冊資料,集團股份最初由信託形式持有,但自二千年新 華社香港分社正式易名中聯辦後,聯合出版股權亦於○二年轉讓給新文化事業 (香港),中聯辦自此統一香港左派傳媒及出版王國。

時事評論員劉銳紹拆解, 中共透過出版商及書店作抗爭及統戰工具由來已久,對三、中、商一直具影響力, 「鄒韜奮搞起生活書店嘅時候都係要抗國民黨打壓」,他指出,中共確定收回香 港後,聯合出版因應國策而生。九一年,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江澤民曾作出「如 何做好接收香港的準備」的內部講話,表明香港回歸之前,必須做好五方面的參 與,其中一個正是「文化參與」。「文化參與自然係涉及出版、新聞,一系列工 作事後慢慢浮面,之後香港出版業開始重組、擴大業務,係各方分別喺度做嘢。 我相信唔只係政治任務,其實都有經濟利益。」

西環干政極速膨脹

躲在聯合出版背後的中聯辦,前身是新華社香港分社,回歸初期作風低調,但自 ○三年七一大遊行後,人事編制急速膨脹,由原先只得六名副主任,增至七名, 一二年更曾增至九名,現時則維持七名。

一個特區,編制竟為「一正七副」,可 媲美大陸部分重點省市,如此「重兵駐港」,浸大新聞系高級講師、前資深中國 新聞記者呂秉權曾形容「反映中聯辦對香港事務插手日深。」現時中聯辦轄下部 門共二十四個,包括盛傳一手力捧梁美芬、謝偉俊進身立法會的九龍工作部,還 有港島工作部、新界工作部、青年工作部、宣傳文體部等,更有專門負責紀律部 隊聯絡工作的警務聯絡部。兩年前,廉政公署前專員湯顯明被揭發奢華宴請大陸 官員,警務聯絡部長謝小青正是常客。

雖然中聯辦從無公布在港職員人數及編制,但多年來以機構名義及透過關連私人 公司,密密購入多幢物業作員工宿舍,反映其編制急劇擴張。本刊統計所得,中 聯辦至今最少已掃入本港十四個物業,約五百個住宅單位,最豪一次則數去年底 以四億八千萬購入「四叔」李兆基旗下西營盤新盤鉑峯全幢。

自○三年後,北京 逐步收緊對港政策,所謂一國兩制慢慢褪色,中聯辦的角色卻愈見鮮明。○八年 初,曹二寶以中聯辦研究部長名義,在中共中央黨校刊物《學習時報》發表題為 《一國兩制條件下香港的管治力量》的文章,指出回歸後香港管治力量變成「兩 支管治隊伍」,除特區班子外,另一支是「中央、內地從事香港工作的幹部隊伍」。 文章形容,該支隊伍合法、公開運作,屬現實需要,更強調只要中央無授予香港 特區的權力,則仍屬於中央,沒有所謂剩餘權力,赤裸裸表露北京意圖在港建立 「第二權力核心」的野心。

事實上,自梁振英上任後,中聯辦不但在背後協調選 舉,一三年更就立法會討論引用特權法調查免費電視發牌事件,主動接觸議員謝 偉俊和梁家騮,明目張膽干預本港事務。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邵善波其後毫不忌 諱地表示「好多涉及到佢哋(中聯辦)嘅事情,佢哋一定要有所介入。」更坦承 「有啲人只聽西環(中聯辦)話。」

聯繫中資機構變干預
然而,如今的中聯辦早已背離初衷,十五年前成立之初,中聯辦申明只有五項職 能,包括「聯繫並協助」大陸有關部門,管理在港中資機構等。當年中聯辦易名 後不久,有中聯辦官員公開呼籲港商不要與撐台獨的台商合作,即時引發軒然大 波,輿論均認為政治與商業活動應互不相干。

時任特首董建華要求當時的中聯辦 主任姜恩柱澄清,姜許下諾言,中聯辦將按《基本法》辦事,絕不會干擾本港商 業及經濟活動。中國問題專家、時事評論員林和立認為,中聯辦持有多間中資機 構股份,與其職能有牴觸,「其實可以話係不務正業,理論上佢作為一個協調嘅 機構,應處於一個中立嘅地位,但佢做咁多投資,等如一個球證唔應該參與賭波, 佢有咁多生意,存在好多利益衝突。」他拆解,中央駐外及駐港機構不應從事商 業活動,但由於中聯辦身負操控及影響民意的政治任務,利用持股作為手段,最 終目的是引導香港輿論。

前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李柱銘指出,中聯辦出手干預 香港事務已非新鮮事,但今次屬「directly(直接)」干預,明顯違反《基本法》 第二十二條規定:「中央人民政府所屬各部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均不得干 預香港特別行政區根據本法自行管理的事務。」

李柱銘:變一國一制
對於中聯辦違反承諾,他批評負責管治香港的中共官員朝令夕改,更於《一國兩 制白皮書》提出「全面管治權」一說,有違鄧小平「一國兩制」的原意,淪為一 國一制,「咁嗰陣時(姜恩柱)點解講呢番說話?因為佢覺得根據《基本法》, 佢唔應該咁做吖嘛。你一定要登番呢段出嚟。咁即係話,嗰個白皮書又錯囉。」

他促請港府正視中聯辦干預香港的問題,「中聯辦依家喺度搞搞震喎……如果批 准(中聯辦持有出版公司),幾時批准?批准咗幾耐?咁你哋有無監察 o 架?有 無睇吓佢啲行為有無影響香港運作?」

就中聯辦迂迴經營及干預本地出版及傳媒 自由,本刊分別向中聯辦、聯合出版及政府查詢,但截稿前未獲回應。

--

--

Kaykku

A Cell Biology background journalist with Apple Daily Hong Kong